www.t6t5.com为您服务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一、被动的状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亲身体验经历的机会。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学习方式转变势在必然。可以说,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已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备受人们的关注,不仅是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地学习方式,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则是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其中,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使用则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了教育教学领域内一系列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等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当前提出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将计算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我国,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自此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CAI);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阶段。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课题组在立项之初,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确定了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多个研究专题,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1.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
2. 研究内容:在总课题的指导下,确定了社会学科子课题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特点与作用。二研究信息技术与社会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社会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社会学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在总课题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学科特点,课题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北京市小学社会学科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进行调研;二是阅读大量文献,进行文献分析,加强理论学习。
研究成果:完成《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课程整合的调查报告》,收录于中心编著《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调研报告及论文集》中。
(二)研究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社会学科子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二是确定子课题实验区县和实验校;三是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四是指导实验区县撰写区实验研究方案;五是组织课题成员进行理论学习。
研究成果:完成子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和实验研究方案。
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对实验区县和实验学校进行相关调研,进一步了解实验学校的情况,完成调研报告。
(三)实验研究阶段
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根据社会学科综合性、开放性特点以及社会学科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的特点,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着重研究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小学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着重研究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小学社会学科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是着重研究信息技术如何存进小学社会学科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更高层次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演示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