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6t5.com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7~29页例2和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2题。
教材简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区别。本册介绍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着重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除法中的等分相区别,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教具学具:投影仪、15个圆形磁铁、小黑板、15个圆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2+18)÷2(95-23)÷8
(2+9+4)÷3(4+7+8)÷4
二、新课导入
1.学生动手进行实物操作。
(l)拿出圆形学具按要求摆放,第一排放8个,第二排放4个,第三排放3个,注意摆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地摆齐。指一生在黑板上用圆形磁铁摆,其他同学在桌面上摆。
(2)提问:怎样移动圆形,使每排的个数同样多?每排有几个?
(3)有谁能讲一讲你是怎样移动的?为什么都从第一排8个里拿?(移多补少)
2.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原来三排圆形个数不一样多的,经过移多补少,使三排的圆形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
如:这里的5就是原来的8、4、3的平均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求平均数问题。(板书:求平均数)
[评析: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揭示“平均数”,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三、进行新课
求平均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教师这里有一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帮助想办法解决。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同时出示4个水杯图(见上图)。
3.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这4个杯子里的水面平均高度指的是什么意思?(4个杯子里的水同样多也就是高度相同)
(2)求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就是求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的什么数?怎样求?
(3)出示4个水杯图。
(4)如果不用倒水的方法,你们有办法计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组织学生讨论,经过讨论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把4个杯子里水的高度加在一起,再除以4,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4.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就是:
(6+3+5+2)÷4
=16÷4=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评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寻找求平均数的方法。]
5.解答这道题后,教师进一步提问。
(l)除号前面的数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4表示什么?得数4厘米又表示什么?
(2)为什么要加括号,不加括号行吗?
(3)比一比,表示这4杯水面平均高度的数与原每杯水面高度的数大小关系怎样?(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
[评析:这三问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做教科书第29页“做一做”中的第l~3题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教育范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