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第1题后,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2.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答,请四个学生演板,教师巡视、辅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3.启发学生说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提问: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吗?(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要求把算法抽象为公式。)
[评析;及时归纳,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三)教学例3
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小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学生编号1234567
第一小组136142140135137144—
第二小组132141133138145135142
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所求问题。
2.提问让学生思考讨论。
(l)怎样比较两个组的平均身高?
(2)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身高,就是求什么?
(3)要求每组的平均身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让同学们试做,等学生试做后,请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如下:
(l)第一小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142+140+135+137+144)÷6
=834÷6=139(厘米)
(2)第二小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138(厘米)
(3)哪一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139-138=l(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4)质疑:能不能用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总和除以第二小组的总人数,得到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为什么?
[评析:精心设疑,启发诱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小结
求平均数应用题,首先要求出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和它相应的总份数,注意“总数量”和“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简评:本节课一是重点突出,即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进行新课都是围绕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寻求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的;二是充分发挥了教具、学具的作用,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三是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过程结合新授内容有机进行,每一步都充分让学生说过程、讲道理,既学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效果很好;四是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整节课注重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HTTp://www.t6t5.com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教育范文 -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