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学习网教育资料教育范文课堂实录“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正文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07-16 18:23:58]   来源:http://www.t6t5.com  课堂实录   阅读:8549
概要:(3) 出现第③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判断。[评析:第1题和第2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第3题是提高性练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总评1. 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标签:课堂实录范文,http://www.t6t5.com

(3) 出现第③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判断。

[评析:第1题和第2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第3题是提高性练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评

1. 师生互动,自由对话,激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体因素。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平等对话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实现了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志趣。

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首先利用了学校捐款献爱心的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理解特征之后,又让学生把该问题(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到底是不是整元数)进行了解答,然后再通过判断熊爸爸的工资问题,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志趣。

3.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

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了6道练习题。在巩固练习部分,第(1)、(2)题是基本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其中第①题先让学生填数,观察、发现所填的3个数之间相差3的规律,第②题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填数,第③、④题让学生直接确定有几种答案。在解决问题部分,第2题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示,第3题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4.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出示100以内的数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整个过程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课堂实录课堂实录范文教育范文 - 课堂实录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