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后期(2003年9月~2005年1月)
完成对小学3至5年级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试教和实验验证工作,构建新课程标准和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试用新课程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完善对小学生科学素质发展评估改革办法。用行动研究法控制实验因子,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为研究的起点,在行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解决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发展理论;用个案研究法对成功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其规律性的东西;定期对全区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科学教材的使用情况及遇到的主要问题,学生对科学教材的适应情况,对小学课程的改革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用优质课、创新课等评比来为教师搭建平台;用形成性测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及饲养、种植等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
③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2005年2月~2005年7月。
完成结题工作,写出结题报告,编辑课改实验研究成果集。开区级表彰大会,表彰本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
(4)研究初期的简要收获。
从2002年9月——2003年1月,鄞州区的科学新课程实验刚进行了一学期。中央教科所课程组举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研讨会”,要求38个国家级科学实验区参加,旨在了解《科学》教材实验以来的一些情况,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鄞州区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带去我区自编的三年级上册部分《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和《鄞州区小学生探究实践活动成果集》现场展示,并由任洪上一节《怎样加快溶解》的科学汇报课,徐卫东作“解困释疑 摸索向前”的鄞州区科学实验经验介绍,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科学课程主编郁波老师称:“鄞州区的严谨的科学实验精神,折射出光辉灿烂的希望之光,鄞州科学教师崇高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是我们所有试验区学习的典范。”然后,向全国实验区分发了鄞州学生种植实践成果——凤仙花种子;鄞州区教研室出色的阶段成果得到了总课题组的表彰。
(5)组织典型活动,发挥点面作用,为学生成长搭建舞台。
①为了解生长规律,培养自然情感,组织学生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
自2002年3月起,配合《科学》教学,我区每年组织学生进行凤仙花种植实践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收集凤仙花果实、种子。
2003年2月,徐卫东又将10斤凤仙花种子带到了贵州省麻江县,配合科学课的教学、讲座,让全县的小学生参与凤仙花活动。当年6月,所有小学校内开满鲜花的凤仙花。
2004年3月起,在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种植多种自选植物,如:毛豆、罗汉豆、青菜、马铃薯、兰花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
2005年3月起,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种植、养殖实践基础上,对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观察记录、科学小论文、实践活动成果进行评奖。
活动促进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也培养了持续的科学观察与记录的兴趣与习惯。
②结合《科学》教材,组织养蚕活动,亲历生命过程,体念生命价值。
2005年3月,分发蚕卵给各镇乡学校的科学教研组长,各组长组织校内三、四年级学生,开展养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
③结合护绿活动,开展环保行动,主动三弯腰,维护校园自然之美。
课堂上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到维护绿化,保护环境中来,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保护校园与家庭周围的绿化。进行三弯腰行动(看到地上果皮纸屑弯腰,看到地上白色污染弯腰,看到地上枯枝杂物弯腰),确保所生存环境的卫生。对校园周围的河流考察,对容易造成生活垃圾污染的地段,树警示牌,号召人们不要乱倒垃圾。
④开发创新意识,促进互助与合作,组织鸡蛋撞地球竞赛。
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了鸡蛋撞地球活动。以四人为一组参与活动,要求学生使生鸡蛋从离地3米的二楼平台上自由落下,不碎裂者为胜。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保护鸡蛋,以减轻鸡蛋在与地球撞击瞬间对弹壳的破坏力。在活动成绩的评价中,引入鸡蛋表面附着物的体积、质量同成绩成反比的思想,设基准成绩为62,鸡蛋落地成功不碎的加40,蛋碎不加分。公式为:鸡蛋撞地球总成绩=基准分62+成功分40-质量比总质量/鸡蛋质量-体积比总体积/鸡蛋体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