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这一部分也叫“研究背景”,它对所研究的问题作背景说明。它主要交代以下事项: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对问题的叙述要清楚。研究此问题的缘由、重要性以及前人在这方面已做的研究。对前人研究的评述要有理有据,简明扼要,使读者能明晰而概括地把握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从而产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关注。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有研究假设的,要清楚地加以表达。
2、研究方法步骤
该部分主要交代以下方面的内容:
(1)研究对象
主要是关于样本的详细说明,诸如抽样方法,样本来源,人数及构成(如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或其他某方面特质的构成。所要交代的是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某一特质的构成)以及如何分组。
(2)研究变量与研究工具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 要考虑哪些变量?为了考察这些变量要使用什么量表、调查表或仪器设备?这些都要交代清楚。人所共知的量表、调查表或测验工具不必详细说明,但专为此研究设计的量表或问卷调查表则有必要详细说明,介绍其主要内容,有必要还应在最后的附录中列出。如果是实验研究,还应结合变量的说明,交代采用哪种实验设计。
(3)研究步骤
说明研究具体怎么进行。如果是实验,要清楚确切地说明控制什么条件,注意什么事项,以便别人可随时照此重复验证这一实验。
3、结果
该部分主要是客观地介绍统计结果,即把对原始数据资料统计后得出的结果,以图表或文字呈现出来。图表的设计要清楚、简明、合理,以便读者对统计结果能一目了然。对得出研究结论有重要作用的数据可以文字略加描述说明,但不应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此结果的讨论中。另外,一些非数据性的结果,例如被试的口头报告、行为表现也在这部分列出。
4、讨论
该部分要根据统计数据,推论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有的还可进一步阐述个人见解。这些见解因所研究的问题不同而不同,它可能是对理论性可规律性东西的探讨,也可能是解决实践性、现实性问题的对策。如果所得出数据结果说明的不只是一个问题,那就应对各个问题(它们都属于所研究的问题下的子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讨论中所分析的原因、规律和阐述的个人见解是研究的目的,是该研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的价值的集中体现,故必须认真下工夫,把深思熟虑的思考结果奉献给读者,而不是对数据作表面的,牵强附会的解释。
有时候,该部分也可与结果部分合并在一起。
5、结论或小结
该部分以条文形式和简洁的语文列举出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对于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对上一部分所讨论的内容的简要概括。此外,该部分还可以指出有待以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经验总结
以经验总结的形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在教育历史上不少。《学记》就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中外教育家也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而为教育科学领域增添了宝贵的财富。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
1、经验与经验总结
教育经验与教育总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先有了教育经验,才可能有教育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1)从分散到集中
分散于各个环节、过程、实践的经验通过总结而得到集中,成为系统的有序的组合,使人们更易于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把握。
(2)从实践到理论
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通过总结使蕴含于其中的某些规则、原理发掘出来,使人们理论的高度来接受先进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