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逻辑问题。这类问题表现在部分与整体并列、种属并列;先后发生的事写成同时发生;因果元据的事情却使用诸如“因为”、“所以”、“由于”等因果关系联词。
b.费解。表达不明白,特别是引用外国资料时,译文不通顺,晦涩难懂。
c.歧义。一句话可以引出不同的理解。
d.烦冗。随便用词、意思重复,罗嗦冗长。
e.层次不清。这往往在长句中容易出现。句子一长,主、谓、宾语这些句子的主要成分就会淹没在次要成分的堆砌中,使人如堕雾中,难辨其向。
3、思考与修改
研究论文不能指望写完最后一个字就大功告成了。好文章必定经过不厌其烦的思考和修改。所以有人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修改论文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应考虑大问题再考虑小问题,先考虑整体问题再考虑局部问题。具体包括了以下问题:
(1)全局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论文是否真正地阐述了所研究的问题而不是重复众所周知的常识;论文中是否表达了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是否提供了有力的事实和足够的论证;论文是否反映了本研究的突出贡献等。
(2)局部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数据是否准确;说明是否清楚;前后是否呼应;概念表达是否准确;用词是否确切等。
(3)细节性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错别字、标点符号、公式、图表、参考文献、页码等。
研究论文修改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自己提出上述问题并逐一解决的过程。经过对草稿进行补充、删除、更换、移动等种种加工之后,文章的篇幅应该保持在合适的长度,一般以5千字为宜。各杂志对此要求不一,但最多不超过8千字。
二、常见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
研究论文因其研究课题、方法不同而在写法上也有不同的类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研究论文有以下类型:
(一)哲理型论文
在教育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论文是就某些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争鸣或者是某些教育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类研究主要是采用哲理式的思辩方法。
不能因为类研究主要采用哲理的思辩方法,而认为它们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因为它所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实践中,没有对教育现实的接触了解以及对教育现实各种信息的积累,不但无法发现问题,而且也无法对问题作出客观分析和合乎逻辑的思考。当然除了依据平时的实践积累外还得依据理论积累。只有凭借一定理论为指导,才能对现象作出中肯的分析,得出有理论深度的见解。
哲理性研究文章的写作过程,实际上难以从整个研究过程中独立出来。它无需像定量研究那样要经过确定研究变量、研究对象、收集数据的步骤。它当然也需要收集资料,但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做读书卡片来收集资料。收集资料、钻研资料的过程贯穿于从选题到最后完成论文的全过程。往往是一边查阅资料,一边艰苦构思。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增加理论积累,触发想象,深化思路,提炼观点,寻找论据。
哲理性研究论文追求逻辑的严密,撰写时重点要考虑其逻辑构成和内容构成。
1、论文的逻辑构成
论文从逻辑构成上看,包含有立论、论据和论证。立论是否客观,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谨,体现着研究论文的科学性。
(1)立论
立论即确立论点。通过对所查阅收集的资料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再把这见解提炼为论点。先是确立全文的基本论点,然后再确立基本论点下的小论点。最好能把大小论点都各用一句话写下来,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层次关系安排好,如下图。图中一、二、三是最大的论点是;(一)、(二)、(三)是三的从属论点;1、2、3又是(三)的从属论点,如此类推。这实际上也是全文的富余提纲。执笔时按照提纲展开就易于做到观点明确、层次分明。
一、
二、
(一)
全篇 (二)
三、 1、
(三) 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