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三是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课程作为新的德育课程,应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因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和奠基阶段。课程目标也规定为“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课程的基础性正是区别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历史与社会》课的特性之一。同时,基础性的东西才能实现有效性,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学生需要与可能的,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是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础性特点集中反映在课程目标上,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在各个分目标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初步了解”、“简单了解”、“初步具有”、“初步掌握”、“初步形成”、“学习”等等。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基础性表现在“内容标准”部分,则是以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道德为选择内容的标准。不求全面,不求系统,而是根据学生探究社会生活的主题需要,选学有关知识,培养必要的能力。例如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是每个人的向往,也是当今不少人的生活实际。那么,这些名胜古迹在哪里?要学会看地图。为什么会有这些名胜古迹?这就与我国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有关,与我国历史上朝代的变更、劳动人民的创造有关,就应学习相关的知识。出游需要交通,这又会涉及到交通工具的种类,交通的发展变化,要有看交通路线图的能力。此外,出游时还应注意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爱护文物和保护环境等等道德规范,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等等。总之,生活实际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社会生活是综合的,我们的教学也是综合的,不分哪是品德,哪是地理,哪是历史。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应是高尚的、先进的生活方式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今后生活的发展方向,起到指导生活的作用。至于较系统的分学科学习,则是到初中以后再进行。
四、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也是它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被动式学习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性格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巨大障碍。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样,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儿童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