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教师是实践性的职业,最主要的培训途径是做中学;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重要理念;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利途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陈大伟把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四类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个性化)。并指出,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教师并非孤立的形成和改进教学的策略和风格,教师向他人学得更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生态取向的主要注意力是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互助中促进教师发展。
4、上海市在"二期课改"期间,对职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期,国内的北京市、浙江的宁波市等,也组织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围绕教师教育行为适宜性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积累了各自宝贵的经验。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日益重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进行了较多对理论和实践的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教学行为方面为本课题提供了概念、途径、策略等值得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成果,在职初教师的培养方面,也提供了机制的建立、管理的突破等实践经验的参考。职初期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她们以后的整体业务素质,如何提升她们教育行为的适宜性,从外因、内因两方面着手促进职初教师专业的主动发展,这是以往研究中所忽视的,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我园一直在新教师的培养问题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所开展的读书成长、叙事研究、课后反思、课例研究、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名师引领等方式,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也到了教师的欢迎,这些手段正在改变着教师工作和成长的方式和环境。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园开展"职初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适宜性"课题研究,不但有可供借鉴吸收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有较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概念的界定
1、职初期幼儿教师:是指入职0--3年的幼儿园新教师。
2、教育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显性活动和动作,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不仅包括在幼儿园上课时的教育行为,还包括游戏、日常生活等一切与幼儿交往过程中的教育行为。
教师的教育行为又分为适宜行为和不适宜行为两种。
2、教育行为适宜性: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是能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传导给幼儿优良的品质(包括学习积极性、自尊心、自信心、自主参与意识等)、坚定的意志能力,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等向着积极方面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职初期教师以何种适宜行为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要求职初教师把握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适宜行为,并贯彻于教育过程之中,促进职初教师专业素质的主动发展。
2、以教师的适宜行为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品德、态度以及个性品质。
3、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互动作用,促进全园教师在教育观念和行为上的提升,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4、完善幼儿园教师成长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应用性研究,为解决教师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确定的。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教学活动中,职初期教师不适宜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①调查职初期教师不适宜教育行为的表现情况及现状。
②提高职初教师对教育适宜行为的认识,学习在一日生活里教师适宜行为的建立。包括生活活动中,教师如何以适宜的行为与幼儿交往;游戏活动中,教师如何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游戏纵深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不断提高。
2、提高职初期幼儿教师教育行为适宜性的策略研究。主要包括:
Tag:教师演讲稿,教师演讲稿范文,教育范文 - 演讲稿 - 教师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