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来源www.t6t5.com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改过去“事例”加“道理”的陈旧、滞后、说教式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回归富有特征的儿童生活,去感受、体验、提升,去实现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等在内的多维的、综合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解读课本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这一主题由两课时完成,《走近残疾人》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单元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开始,把爱推及社会;从个人之间的关爱推及社会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的爱心与努力。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为了引导孩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产生理解、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了解一些残疾人事迹。
3)能力目标:体会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爱,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不同方式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从而增进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友爱的情感,难点是由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主体参与说教法
观察法、谈话法、角色扮演法、亲身体验法。
三、教育理念
思品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于《走近残疾人》一课的设计,我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自主探究说程序[ XXJXsj. 更多品德说课稿]
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不大,也很少关注身边的残疾人,因此还不能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于是我设计以下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先通过同学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引入今年9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进而引入关注残疾人、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然后我适时板书课题:走近残疾人。
此环节是在课前谈话话奥运的基础上,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时势知识的了解,在情境创设氛围浓厚的基础上,引起同学们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二)初步感知,了解残疾人
初步了解残疾的范畴
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到的实际说说他们知道那些残疾人种类,并适时粘贴板书,对于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全面的地方,师适时补充、粘贴;进而小结残疾人的定义。
简介熟悉的残疾人
师出示问题: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残疾人?他们怎样生活的?接着让同学们分组汇报交流,师对于同学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激励。
观看视频、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