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6t5.com 为您服务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教法我用到了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
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五 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 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六、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 教学引入 [ - XXJXSj -更多科学说课稿]
我采用了复习法: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因此,这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二、提出问题:
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生猜想。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四. 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