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手段
实物教学、多媒体光盘、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准备
1)2张实物示例课程表;
2)网络机房。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1、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在小学信息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比较分析导入法具有简洁、直观、省时的优点。
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课程表,一种是常见的表格化的课程表,另一种是纯文字叙述式的课程表。通过这两种课程表的呈现,向学生设问:你更喜欢哪种课程表?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归纳出表格的作用。
2、新授:
课文内容将制作课程表的过程差分为了5个细化的任务,这5个任务并非层层递进式,而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其中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内容、调整列宽与行高任务相对简单,而合并单元格和添加斜线表头的任务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在学生探究出表格的作用之后,我会以展示的表格化的课程表为例,向学生以集体讲授的方式提示行、列的概念,并
www.t6t5.com www.t6t5.com经典文章 着重强调单元格的概念。
接着,我会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7-8人。鼓励学生先根据课本内容,借助小组讨论自主完成课程表的制作,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停下,然后请各小组汇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课程表制作的最完善。
接着再请有疑问的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做小老师的方式,请已学会的学生来帮助不会的学生,从而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此时,全班同学都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演示操作,以集体讲授的方式,告知学生操作方法。
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我会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先去修改各自的课程表。这时由于接受过帮助,学生的操作会相对熟练一些,所以给定的时间要较短一些。然后,当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之后,再次请每一小组对其的课程表进行展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探究本课重点之一:合并单元格的意义,在学生第一次汇报过程中,我会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要合并单元格?2、你再哪些地方合并了单元格,为什么?
也为了更好让学生理解本课重难点之一:斜线表头的作用,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同样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添加了斜线表头有什么作用?
3、教学评价
学生交流作品,我会从行、列数正确、表格完全、文字大小合适、行宽、列高合适,表格整体协调等方面引导学生互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阐述学习心得与成果并完成“信息积累卡”的填写。
5、课后作业
制作一张日历。
6、板书设计 www.t6t5.com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