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6t5.com
我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课,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我郑重提出:“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这堂课就以这种方式拉开了序幕。
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学生答:“是我们学。”“对啊,”我乘势说到,“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我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没有同学举手。我说:“没人问我,那我就问你们吧!——请问‘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开始有学生发表看法了:有的说读“ zhang”,有的是说读“chang”……经过辨析大家认为正确的读音应该是“chang”。根据同样的方式,同学们还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这一句中三个“扇”字的不同读音。
“很好!”我鼓励道,随即又说:“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学生开始活跃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特别好。”“我觉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别好!”“还有拟人也很生动。”“文中的一些动词特别准确。”“我读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发言。
“太好了!”我夸奖道,“你们看,我对这篇文章一个字都还没有分析,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味道。看来你们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啊!”不少学生得意地笑了。
“不过,”我话题一转,“对一篇文章的欣赏,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初步感觉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研究。那么,从何入手呢?咱们从问题入手吧!——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的问题提得越多,说明你们钻研得越深。”
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因为大家都在思考。不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发问了:“‘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的‘一大气’是什么意思?”“祥子为什么‘明明心里不渴,可见了水还想喝’?”“‘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这话怎么理解?”“‘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的‘光’字是不是用错了?我觉得好像应该写成‘咣’。”……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显然,他们的思维已经进入燃烧的阶段。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没有也不想以“权威”自居而给学生们“指点迷津”。
我把这些问题有抛给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我适时以平等的一员,参加他们的讨论,并发表我个人的看法(注意:只能是个人的一家之言)。实事证明,学生是完全有能力通过思考自己这些疑问的。
问题解决了,我又让学生提新的问题。我在等待时机,等待着学生经过深入钻研,提出一个带动全篇理解的关键问题。而且,我有这个信心:只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能提出来的。
果然,一位男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好,机会到了!我接过他的问题说:“是呀,为什么要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而且在文中,老舍先生不止一次写到烈日和暴雨下的柳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停了一下,看着学生们一双双思考的眼睛,我又说:“我个人认为,树叶这个形象在文中已经不完全是自然界的一个形象,老舍写树叶显然是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老舍是通过写树叶在写人——当然,不仅仅是树叶,还有对自然界其他景物的描写都不是纯客观的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