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高了声音说:“咱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吧!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刚才那个同学的问题就好理解了。”
这时,我才开始板书课题,我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
我刚一写完,学生就嚷起来了:“错了,错了!应该是‘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老师您刚好写反!”
听到学生们激动地声音,我真是很高兴,因为学生们敢于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看来,我刚开始上课时那番话没有白讲。
但是,我故意不认错:“我没有错!是的,我写的课题是和书上不一样,但意思都是一样的。——你们看,‘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并列短语!”“对了!”我很得意地说,“既然是并列短语,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并没有主次之分,当然就可以颠倒一了啦!‘烈日和暴雨’、‘暴雨和烈日’,都差不多嘛!”
“不对!”一位女同学似乎有些激动,她说着便站了起来:“题目取为‘在烈日和暴雨下’而不是‘在暴雨和烈日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后写的是暴雨,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够随便颠倒呢?”
“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状,“嗯,同学们言之有理。看来,‘烈日和暴雨’真还不能颠倒。好,我接受同学们的看法。谢谢同学们!”
学生们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脸上露出了笑容。
“刚才,同学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能不能让我也提点问题?”我问学生们。他们点头表示可以。于是,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烈日和暴雨?”
“烘托祥子的苦难生活嘛!”学生们说,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
“可是,问题就出来了,”我紧*一步,“为什么一定要写烈日和暴雨才能反映其苦难生活呢?自然气候本身就有人的情感呢还是作者借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把祥子放在春天、秋天和冬天又行不行呢?”
这一下子把学生给问住了。
教室里有出现沉默。
我开始引导:“这样吧,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还是从课文入手,着重研究作者集中写烈日和暴雨的段落——也就是第2段和第11段。同学们先把这两段文字朗读一遍,然后思考,并和同桌讨论: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这两段文字是怎么写的?突出的是什么?”
于是,课堂上顿时响起了琅琅书声;之后是同桌学生无拘无束地讨论的声音,我则来回巡视,或者和某几位学生一起探讨……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我看学生讨论得差不多了,便让学生们围绕上面的问题公开交流各自的看法,或阐述、或补充、或碰撞……经过这样的交流,至少多数学生认为,这两段文字想同是——都是写自然景物,而且都写了柳枝;都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严酷;在写法上都用了描写,并且都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不同的是——写“烈日”更多的是静态描写和侧面描写;写“暴雨”更多是动态描写和正面描写……
“现在知道老舍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的原因了吗?”我问。
有学生回答:“这两段文字虽然所写的天气不同,但都突出了天气的‘毒’,似乎老天爷也存心和祥子过不去。这样毒的自然天气,与祥子的苦难是极为吻合的。”
有学生们还特意分析了写柳叶的作用:“通过柳叶,写出了天气的变化,更写出了人的命运。柳叶就好像祥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只能任人宰割,所以,结尾说‘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上课至此,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然而我还不想就此罢休,我想继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我还是有点不明白,就是是否 自然界的‘雨’本身就带有刚才有同学所说的‘恶毒’的感情呢?”
“对,自然界的雨总是给人带来麻烦,老舍先生正好用它来写祥子的生活。”有同学在下面这样小声地说。“不是,是老舍赋予了雨一种特别的含义。”一位学生又这样大声地说。
“咱们还是应该有比较,看看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还有哪些写雨的?”我提醒学生们回忆。
Tag: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