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天学习网教育资料教育范文工作报告“学名人伟人,教学生做人”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 正文

“学名人伟人,教学生做人”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

[07-17 21:20:56]   来源:http://www.t6t5.com  工作报告   阅读:8660
概要:2005年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7周年和逝世29周年期间,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购买了500本《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的书,在班队活动课上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阅读。少先队大队部还举行“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故事会和“读后感”征文赛。伟人周恩来的成长之路启示学生“没有生下来就伟大的人,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愿为他人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就一定能成为无愧于人生的人!”。周恩来13岁时为自己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座右铭。2、抓住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弘扬雷锋精神。学校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传统的“学雷锋月”,在“雷锋
“学名人伟人,教学生做人”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标签:工作报告范文,http://www.t6t5.com
  2005年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7周年和逝世29周年期间,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读书活动。学校图书馆购买了500本《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的书,在班队活动课上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阅读。少先队大队部还举行“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故事会和“读后感”征文赛。伟人周恩来的成长之路启示学生“没有生下来就伟大的人,一个人只要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愿为他人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心,就一定能成为无愧于人生的人!”。周恩来13岁时为自己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座右铭。
  2、抓住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弘扬雷锋精神。
  学校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传统的“学雷锋月”,在“雷锋文献资料馆”建立学雷锋专题教育基地。聘请南京路上好八连公举东和雷锋资料馆馆长石矢担任校外辅导员。少先队大队部根据各年度的活动特点,提出不同的主题,如“学雷锋,树新风”、“雷锋,我们与您同行”、“学雷锋精神,做时代新人”等,组织队员开展讲雷锋故事、读雷锋日记、学雷锋事迹、做雷锋传人系列活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风尚在学生中弘扬。四(3)班张瑜玲孝敬老人、关爱同学,她家境一般,平时节俭,却把自己省下的零花钱、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把爱心献给远方的小伙伴。五(1)班钱海萍在体训中不慎脚趾骨折,班内同学自发组织护理小组,轮流为她接送上学,背她上厕所,为她送饭送药,帮她补习功课,家长深为感动。
  3、抓重大历史纪念日,整合资源,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
  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涌现出一批悲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2005——2006学年度,我校抓住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览报刊,上网搜索,学习了解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专题节目中的革命先烈、英雄前辈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的事迹,整合资源并举行“永远的丰碑”故事会、“英雄事迹知多少”知识竞赛和祭扫烈士墓等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先烈们不朽的功绩、感人的壮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对“如何做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以课堂教学为渠道,挖掘教材因素,熏陶学生人格。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容。就小学语文双册教材中有关名人伟人的课文就有36篇。我校在开展课题研究中,要求各科教师把握德育大纲和思想品德教育大纲,搞清各年级的德育任务,依据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名人、伟人的人格因素,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渠道,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用名人、伟人的人格升华学生的人格。
  1、突出课堂教学,以名人、伟人为楷模,熏陶学生人格。
  教导处在期初向全体教师发出了《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名人伟人美德教育的通知》,列了各科教材中有关名人伟人的课文,提出了各学科渗透名人、伟人美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并以此作为新课程教改的评课考核内容之一。
  各科教师认真贯彻《通知》精神,在备课、上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有机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人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思品科重点抓住名人、伟人的“爱国精神”、“良好品行”和“坚强毅力”三类课文,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以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语文科结合一些代表性课文,抓名人、伟人“文眼”,读讲课文,领悟课文主题,以文载道,激励学生做“四有”新人;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乌申斯基认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作为未成熟的个体,可塑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不断完善和塑造学生的人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五(1)班有个弱智学生王成璐,从来不好好做作业,在语文《海伦·凯勒》一课学习后,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凭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外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哈佛大学,毕业后完成了14部著作的事迹极大地感染了他。从此,他克服了自卑心理,认真地参与学习。这课,他第一次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教育范文 - 工作报告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学名人伟人,教学生做人”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相关文章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