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从词句的表达精妙处质疑。
语文的“根”即是在学习语言,感受语言。学习一篇课文就应该不仅知道文章写什么,表达了什么,还应该知道怎么写的,怎么表达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以,我告诉孩子,读课文的时候要多注意文中的好词好句,多想想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这样写,换别的词好不好。老师这么一点,孩子平时学习课文时,就会去注意一些词句的用法。当我们教到《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从“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引导他们和“长出”比较,体会春天枝叶长得快,欣欣向荣的景象。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举一反三,从文中找出了“浸、封”等词,为什么用“浸”为什么用“封”,为什么说阳光“像利剑一样”?一个个问题从孩子的脑子里蹦出,闪耀着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质疑解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还可以从课文的空白处、插图、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引导孩子质疑,当然,所有的这些方法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三、梳理学生的问题,有侧重点地释疑。
自主学习的针对性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超前阅读和思考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或偏离课文的重点。如果一味地解答孩子的问题,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朗读能力的训练,就容易肢解文本,丢失语文的“根”。后来,我想到了将孩子预习中的问题提前收上来,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进行梳理。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从问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情;对于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为节省教学时间,可在课前帮他解决。另一方面,教师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围绕质疑问难中的问题组织教学。课堂上,我还让小组合作,在合作探究中解决较为简单的问题,包括那些不在要害关键处,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最后学生归纳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全班重点探讨。在探讨中要紧紧围绕文本,重视朗读品悟。千万不要脱离文本,丢弃字词句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训练,使语文成了“无土栽培”。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提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有学生会随时举手: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课堂上学生又会闪现出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这肯定需要教师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www.t6t5.com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