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7-1]和[图7-7]你认为灭火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灭火?
[学生猜想]吹、摇、用水、盖、捏、沙、湿毛巾、用爆炸、灭火器、降雨、报警119……。
[探究实验]实验7-1
[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实验探究,你们可能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但是你们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学生答案实录]①用烧杯把蜡烛罩住蜡烛熄灭,是因为缺氧
②没有把蜡烛罩住,蜡烛没有熄灭,是因为有氧气
③加入盐酸和碳酸钠的烧杯蜡烛熄灭,这是因为盐酸和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蜡烛缺氧熄灭。
[提问]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熄灭蜡烛?
[学生答案实录]①用两个木条夹住蜡烛火焰。(隔绝氧气)
②还可以用剪刀把烛芯剪掉。(隔离可燃物)
③用水浇(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④用嘴吹(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
1、隔绝氧气
(或空气)
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隔离可燃物
[提问]在生活、生产中有没有专门的灭火工具呢?
[答]有,灭火器、消防栓等
[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试验灭火器
简介灭火和消防设备:见投影
[思考]为什么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看录象:粉尘爆炸实验
[归纳]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板书]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展示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见投影
[讲解]讲述有关防火的重要性、必要性,让学生重视消防安全。
[本节课小结]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练习]练习卷
[结束]
[课后分析]
通过 “课题1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让我体会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件、录像等手段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我认为不足之处:做 “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