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笑了起来,我接着又说:“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因为,这是——”我故意等同学们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领神会。
“好,还有什么问题?”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问学生。
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继续追问。
同学们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对。”我决定这里稍微扩展一下,“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
看着学生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哦,原来是这样。”学生们恍然大悟。
我继续发挥:“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学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来:“道是无晴却有情。”
“对了。这里的’晴’实际上谐哪个qíng呀?”
“感情的情。”
“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这时,又有同学举手了:“李老师,我还有个问题——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她的话音刚落,另一位女同学举手站了起来:“我理解,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不少同学点头表示同意她的看法。
我问刚才提问的同学:“你同意她的说法吗?”
她点了点头。
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一些词语,便说:“刚才同学们提了不少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呀?”
学生点头,好像说:这还用说,当然可以啦!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有的学生说:“形状相似,都是圆的。”
我说:“那盘子不也是圆的吗?锅盖也不是圆的吗?怎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
学生们笑了起来,有学生回答说:“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我接着问:“何以见得很‘柔美’?”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
“对。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接下来,我和学生们还一起研究了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我看了看表,时间不早了。便对同学们说:“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
我稍作停顿,又继续说道:“《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李老师给大家讲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